片名:微笑的魚 A
Fish with a Smile 普遍級
導演:石昌杰、林博良、段奕倫
片長:10分
規格:35釐米,2D/3D/數位手繪,彩色,無對白
年份:2005
國別:台灣
內容:國內知名插畫家幾米的第一部35釐米動畫影片,由導演與青禾林博良先生、班門段亦倫先生聯合製作完成。本片在原貌呈現插畫家原始風格的前提下,結合了2D與3D動畫的表現手法,描述一名都市中年男子與微笑的魚之間心領神會的奇妙際遇。
《微笑的魚》------談團隊創作經驗 石昌杰
動畫短片《微笑的魚》的製作緣起,可以追溯至2002年,當時製片黃茂昌先生詢問我一些國內自製動畫影片的機會與可能性;基於製片人的市場敏感度,他也特別提出將幾米繪本改編成動畫電影的構想。當時我個人非常贊同這樣的想法,環視日本動畫的成功,有一項重要的因素就是取材與改編受歡迎的漫畫。然而長年以來,台灣自製動畫影片的努力前仆後繼,卻鮮少見到在商業利潤與藝術創作之間維持平衡的水平之作。當時,我懷抱著一份想像,認為台灣如果真的想製作商業與藝術水準兼顧的動畫,改編廣受大眾歡迎的幾米繪本絕對是一項絕佳的選擇。另外,我也認為台灣真的需要有眼光的製片人來集結專業團隊,帶動國內的動畫影片製作環境。
當時黃茂昌先生和我可以說是相談甚歡,唯一勉強算有歧見的是,我比較傾向改編《地下鐵》或《向左走向右走》,但黃茂昌比較屬意改編《月亮忘記了》。最後和幾米的授權公司墨色李雨珊小姐的洽談結果,決定以《微笑的魚》或《森林的秘密》做為試金石,先從動畫短片做起。
但是好事多磨,從獲得授權同意開始,到正式開拍期間,其實也經歷了不少的波折;包括申請經濟部工業局雛型獎的失利,與專案成型中途,工作夥伴放棄參與的種種不順。過程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,2002年尾時,在黃茂昌先生的努力下,金馬國際影展允諾出資製作,以幾米繪本風格為表現的影展片頭。當時,我們邀請了飛普公司郭浚明先生下海主導2D動畫的表演與繪製,還有南藝的王英龢同學擔任3D動畫背景的構圖與製作。整段動畫片頭以《向走左向右走》為創意發想,為時短短45秒;但是,製作規格完全比照一般35米釐電影的業界標準,尤其是後製聲軌的處理,還獲得杜篤之先生的友情贊助,處理成杜比身歷聲音響,可以說是幾米繪本改拍動畫的初步試探。等到了2003年,我們總算得到了新聞局的短片輔導金,和台北市文化局的補助,終於正式開始了《微笑的魚》動畫短片製作。
然而,得到輔導金之後,才真正是製作影片的挑戰開始。首先,製作團隊面臨重組的問題,有的朋友甚至想將部份的製作流程移往大陸。我個人立場比較尷尬的是,當初申請輔導金的初衷,就是想以台灣的在地人才發展自製的動畫。與大陸人才合作,大可以擺在製作動畫電視影集,或者動畫電影長片等大型製作,《微笑的魚》到底還是一部需要多加嘗試表現技法的短片。完全留在台灣製作,儘管人工成本較高,但是絕對有利於整體團隊面對面的溝通。很慶幸的是,經過幾次的開會之後,製作團隊總算大致敲定,完全以台灣的人才為班底:林博良導演的青禾公司,與段亦倫導演的班門,各自負責2D動畫與3D動畫的製作;我個人則負責總導演的工作,協調2D動畫與3D動畫的整體表現。
實際執行過程當中,林博良導演,段亦倫導演和我之間的互動,採取的是開放、平等的態度來容納大家的意見,而最後決定性的意見則是由幾米來做認可。幾米本人也會在製作流程中幾個關鍵性的轉折點,適時的加入自己的意見。其中,最驚險的過程可能要算是,影片將近完成的階段。因為《微笑的魚》獲得輔導金的補助,相對的也受限於合約中限期完成的壓力。然而,幾米對於即將完工的影片,卻還是覺得缺少了一點味道。當時,大家倍感壓力之外,也重新思索如何讓影片更加出色。最後,在申請延期的情況下,班門公司徹夜加班,添加了好幾個原先不在分鏡表裡的過場鏡頭,也就是現在主角發現城市之美的幾個主觀鏡頭。令人感到欣慰的是,完成後的影片,果然將主角意識甦醒,重新發現城市之美與生活之美的心境轉折,更細膩的以畫面呈現出來。
《微笑的魚》這部短片完成後,受邀參加了不少影展,尤其是兒童類的影展,很受歡迎。目前也已經獲得了香港電影節的最佳創作短片獎,與漢城卡通動畫節的最佳網路動畫獎。美中不足的是,在國內的台北電影節卻颯羽而歸。嚴格檢視起來,可能是這部短片試著維持幾米的風格,少了一點點導演們可以發揮的原創性。但當初如果為了導演們的原創表現而更動太大,又得思考繪本讀者面對幾米動畫失去幾米味道時,感受上的落差,說起來實在是製作這部改編動畫時最為兩難的宿命。
很多親近我的朋友,都會好奇發問到底《微笑的魚》算是我個人的作品,還是幾米的作品?對於這個問題,我的想法是《微笑的魚》原創當然是幾米的,而這部動畫片的製作誕生,對於我而言,比較像是一次借腹生子的創作過程。即使原始創意的精子與卵子並不是來自自己本體,但是我個人孕育影片的投入,與期待的心情,不折不扣的像是一位出借子宮的代理孕母。而本片最大的成功,還是把台灣的專業菁英團隊結合在一起,才得以作出這部清新動人的動畫短片。製作團隊中每個成員各司其職的表現,與合作的態度,也才是決定這部影片最後成績的基石。希望這部短片能像片尾的旭日一般,照亮了整座城市的活力與前景,是一天美好的開始,不斷激發出台灣自製動畫影片的後續潛力!
資料來源:國家電影資料館、《微笑的魚》談團隊創作經驗
|